鲍 鱼、 智 利 鲍 鱼 (南 美 贝) 差 异
鲍鱼属于价昂的高级海鲜,由于肉质含有大量的麸胺酸及单宁酸,因此味道特别鲜美,深受国人喜爱,逢年过节时,更是供不应求,坊间甚至还出现以假乱真的加工品,或以其他水产生物冒充的赝品。今年过年期间,消费者文教基金会检验台北迪化街年货商品,发现部分业者标识的「鲍鱼」,其实为「螺肉」(联合报95.1.14)。同年1月21日,联合报基隆地区记者张源铭先生,检送取自大卖场的冷冻「智利鲜鲍」至本所鉴定,经查证为南美产的似鲍罗螺,一时间鲍鱼与南美贝的区别成为大家讨论的议题。本文主要整理上述两者之生物特性,并提供鲍鱼(Abalone)与 智利鲍鱼 (Locos)的辨识方法,以供读者参考。
智利鲍鱼 (南美贝)的生物特性与产地
一般通称的「LOCOS」、「Chilean Abalone」的南美贝为智利及秘鲁贝类的代表种,中文名为「似鲍罗螺」,学名Concholepas Concholepas。本种外壳很厚,壳口外开,几乎包被整个螺旋形的身体。螺塔扁平,但螺旋纹几乎不存在,外观上类似笠螺和鲍螺(图 3)。以强壮的腹足将身体吸附在岩礁上,喜食藤壶,因此英文名为「 Barnacle rock shell」,又因肉厚质软,且具口感,近似鲍鱼肉,故有「智利鲜鲍」、 「美洲鲍」等名称。
鲍鱼的生物特性与产地
一般通称的「鲍鱼」为鲍螺、海耳或鲍属贝类的统称,本科的壳扁平、耳壳状。壳口大,螺旋纹明显,壳表左侧缘有1列小孔。无口盖(图1)。腹足大,且其周缘上方有触手状的突起围绕(图2)。右鳃比左鳃小,直肠通过心脏,为产业上重要的种类,已知有70 余种。壳表有绿红色、绿褐色、黑褐色等多种。壳内部具有真珠光泽。其广泛分布于温带及热带海域。主要以美国加州至墨西哥沿岸、巴西、南非、日本、韩国、台湾、澳洲及纽西兰等地,体型大小与种类也具地域性 (表1)。
表 1 鲍鱼种类产地与体型大小
产 地 | 一般体型 (cm) | 种 类 |
美国加州至墨西哥沿岸 | 25 | 白鲍螺(Haliotis sorenseni)< /td> |
15 | 黑鲍螺 (Haliotis cracherodii) | |
15 | 桃红鲍螺 (Haliotis corrugata) | |
30 | 红鲍螺(Haliotis rufescens)< /td> | |
20 | 孔雀鲍螺 (Haliotis fulgens) | |
12 | 北国鲍螺 (Haliotis walallensis) | |
10 | 堪察加鲍螺 (Haliotis kamtschatkana) | |
13 | 螺纹鲍螺 (Haliotis assmilis) | |
南非 | 17 | 南非鲍螺 (Haliotis midae) |
巴西 | 2.5 | 巴西鲍螺 (Haliotis pourtalesii) |
澳洲 | 20 | 旋风鲍螺 (Haliotis conicopora) |
16 | 赤金鲍螺 (Haliotis ruber) | |
15 | 平滑鲍螺 (Haliotis laevigata) | |
7 | 旋梯鲍螺 (Haliotis scalaris) | |
10 | 塔斯马尼亚鲍螺 (Haliotis emmae) | |
日本至韩国 | 20 | 大鲍螺 (Haliotis gigantea) |
15 | 盘鲍螺(Haliotis discus)< /td> | |
台湾 | 8 | 九孔螺(Haliotis diversicolor)< /td> |
7 | 瘤鲍螺(Haliotis varia)< /td> | |
6 | 驴耳鲍螺 (Haliotis asinina) | |
6 | 优美鲍螺 (Haliotis venusta) | |
4 | 扁鲍螺 (Haliotis planata) | |
4 | 圆鲍螺(Haliotis ovina)< /td> | |
1.2 | 侏儒鲍螺 (Haliotis jacnensis) |
资料取自 Abbott and Peter, 1982
鲍鱼与智利鲍鱼(南美贝)形态与习性的差异
1. 分类学地位的差异-鲍鱼属于鲍螺科, 似鲍罗螺属于骨螺科 在海洋生物分类学上,鲍鱼与似鲍罗螺皆属于软体动物门、腹足纲(Gastropoda)、前鳃亚纲(Prosobranchia)之种类,鲍鱼与翁戎螺(Oleurotomariidae)、裂螺(Fissurellidae)、笠螺(Patellidae)、青螺(Acmaeidae)、钟螺(Teochidae)、蝾螺(Turbinidae)同为原始腹足目(Archaeogastropoda),而似鲍罗螺则与峨螺(Buccinidae)、麦螺(Columbellidae)、旋螺(Fasciolariidae)、杨桃螺(Harpidae)、涡螺(Volutidae)、竽螺(Conidae)等属于新腹足目(Neogastropoda) 。
原始腹足目之种类具有外壳,但缺乏吻或水管,神经系统集中但不显著,厣(口盖)有或无(鲍螺科无厣),齿舌较宽,呈扇舌型。身体结构与器官较原始,眼构造简单形成泡状,有2个或1个双栉状鳃,心耳及肾脏2个。
新腹足目之种类也具外壳,但口吻和水管沟发达,外套膜部分卷成水管,神经系统集中,厣有或无(骨螺科具有厣),齿舌狭窄。仅1个单栉状鳃,1心耳及1个肾。
2.贝壳外形特征之差异-鲍螺外壳左缘有一列小孔,无口盖;似鲍罗螺外壳无小孔,但具口盖 鲍螺科为单枚贝,右旋螺形,壳质坚硬。贝壳卵圆形或耳状,壳很低,螺旋部退化,螺层少。体螺层及壳口大,壳表左缘有一列小孔,开孔数因种而异,鲍螺约有6-9个, 而九孔螺约8-11个。壳面具细致的螺肋,生长线层次分明。壳内具真珠光泽。无厣。
南美产的似鲍罗螺, 属于骨螺科(Muricidae)。其贝壳厚实,长卵形,壳口外 开。螺塔扁平,几乎不存在。壳面有许多细密的螺肋,部分螺肋上具有短的角状突起, 无开孔。假脐。厣角质 (图 3)。
3.去壳后软体部分之差异-鲍螺足部边缘上有触角状之突起围绕;似鲍罗螺足部边缘无触手状的突起 腹足动物的身体可分为头、足、内脏囊及外套膜4部分。头部发达,具有1-2对触手,触手顶端有眼,大部分的种类体外具有一发达的贝壳,头足内脏囊均可缩入壳内。鲍螺去壳后之足部扁平宽阔,肌肉质,前端足部边缘上有触手状之突起围绕,右鳃比左鳃小,右收缩肌大于左收缩肌。一般的 样品大多具有头部触手、口器、明显的右收缩肌及足周边触手状的突起(图2)。生鲜的似鲍罗螺仅存扁平的足部,内唇无褶襞肌肉质且足部边缘无触手状之突起围绕(图4)。
4.生态与食性-鲍螺以藻类为食;似鲍罗螺以藤壶为食 鲍螺主要栖息于潮间带至水深20 m 的岩礁上,喜生长于水流稍急且海藻较多的岩礁带。夜间活动,以藻类为食,凡褐藻、红 藻、绿藻皆为摄食的对象,且藻种会影响壳表的颜色。
似鲍罗螺则为肉食性,以藤壶为食,产于南美洲。在智利目前为禁捕种,仅于上、 下半年各开放1-2个月,有限度的采捕;而秘鲁则无限制,但秘鲁产的个体较智利产者小。
结 论
Locos为智利产的Concholepas Concholepas贝类的地方名,部分进出口商也将其援用成商品名,在台湾则有「智利鲜鲍」、「美洲鲍」等多种名称,为了避免此贝与鲍鱼混淆,笔者建议以「南美贝(LOCOS)」称之。
近十年来,南美贝的平均年进口量为927公吨,但变动幅度相当大,而鲍鱼的平均年进口量为836公吨,且有渐减趋势,前者(南美贝)进口国以智利及秘鲁为主,后者(鲍鱼)以澳洲及墨西哥为主;鲍鱼的单价为南美贝的2.1-3.7倍,两者在市场上具有替代性。
由于南美产的似鲍罗螺外观很像鲍鱼,肉厚(长8 cm 的贝肉,其厚度达3 cm),且肉质软,具口感,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「智利鲍鱼」。但两者在分类上有所差异,可由外壳之外形特征,口盖(厣)之有无,去壳后足 部边缘上有触手状之突起及收缩肌之有无区分(表 2)。
表 2 智利鲍鱼(南美贝)与鲍螺(鲍鱼)之辨识
特 性 |
智利鲍鱼 |
鲍 螺 |
神经系统 |
较分散 |
集中 |
齿 舌 |
较宽,有缘齿 |
狭窄,无缘齿 |
肌 痕 |
无 |
有 |
外 套 膜 |
腹足周围没有角,内唇无褶襞。 |
花纹状, 具触角。 |
外 壳 |
无螺层。笠状。壳上无呼水孔,废水由水管沟排出。 |
螺层少,体螺层大。壳之左侧有一列突起与小孔。 |
口盖 (厣) |
有。腹足面平滑。 。 |
无。腹足面粗糙。 |
【海丰鲍鱼】鲍鱼、九孔首选